close

R0011101.JPG
即使在做電影相關的主持/專欄/評審的那麼多年之後的現在,我都還是會常常想起在那好多好多年前,兩個讓我走進電影工作的第一次。
第一個第一次,是黃子佼的電台節目,需要一個介紹電影的Guest Dj,某個晚上他突然想到我很愛看電影,就打了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去當固定來賓,於是我就成了一個電影的介紹者。
第二個第一次,是金穗獎發現我的部落格寫了好多電影評論,某天就問我願不願意當部落格達人的評審,於是我就有了電影評審初體驗。
從這兩個第一次之後,慢慢的,我有了自己的電影節目、有了自己的電影專欄、主持過幾次金穗獎的頒獎典禮、台北電影獎的頒獎典禮,也再當過幾次評審,有金穗獎的部落格達人、台北電影獎的媒體推薦獎,幾個商業競賽的短片或紀錄片評審等等。
幾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,接觸了很多電影圈的夥伴,閱讀了很多專業人士的文章,知道了很多關於一部電影從無到有的不簡單,以及,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比以前看了更多更大量的電影,我不再像以前那樣,只要選擇自己想看的就好,我得什麼都看,有的時候還得因為時間急迫,而只好到電影公司的辦公室那小小的電腦上看片,無法享受美好的大幕、或是厲害的聲光效果,甚至累得半死,還得打起精神去看,只為了要做足功課。
而這樣的我,近年來最大的改變,就是我不再評論了。這幾年的金馬獎,在頒獎典禮之前,都會有各方媒體找來,希望我能做預測,我全都推辭,在自己的節目裡也絕對不說,我的電影專欄只寫看了喜歡的電影之後,對其議題的發想,有點導讀的意味.評論,再也不。
因為看得愈多,愈發現自己的渺小。
接觸的愈廣,愈是對每個作品都抱持著無比敬意。
從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開始喜歡台灣電影,同檔期上映的電影裡,我一定先去看台灣的,不是因為愛國的關係,如果我是法國人,應該也會喜歡台灣電影,就是這種感覺。但喜歡歸喜歡,並不代表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,同樣的,那些我不喜歡的電影,也不能就說那是爛片。而當我因為工作更大量的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之後,我更是對台灣電影感到佩服,在如此嚴苛的環境下,還能每年每年拼出那麼多的作品,在世界各影展亮相之外,也掙扎著在台灣的電影院中努力的多演一天是一天。最後,在報名件數愈來愈多的金馬獎中,爭得入圍。
說:「國片就是爛啊,不能怪我不看。」
問:「你上次進電影院看的國片是那部?」
答:「不記得了耶,我才不會看國片。」
再問:「你都沒看,怎麼知道爛?」
硬答:「我就是知道。」
這樣的對話對熱愛台灣電影的影迷來說,肯定不陌生。我們也就只能摸摸鼻子,繼續把台灣電影盡力的介紹給更多人,再等著那每年一度的被這些人檢討金馬獎到底還要不要辦下去。




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金馬獎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蔡燦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